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0-29
護肝片、葡萄籽、維生素、蛋白粉,面向年輕人的保健品越來越多。90后成為購買保健品的主力,占比超過25%。
眼看今年雙十一即將開始,作為“打工人”的90后們,想好入手哪些保健品了嗎?
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6·18期間,眼部保健類產品銷售同比去年618增長4126%、蛋白粉同比增長751%、維生素類產品同比增長387%, 其中“95后”“00后”成消費主力,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
今年雙十一,各電商平臺保健品銷售數據又將會有哪些變化呢?我們拭目以待。
●
年輕人,你有多少保健品?
“一個月差不多2000多元,在保健營養品上面,可能額外會花費在一些器具上面,比如說按摩儀、泡腳桶等。”
“每天要吃二三十粒,啥事想不起來的時候,都能記得吃保健品。”
當你還處于“保溫杯里泡枸杞”的養生初級階段,很多年輕人已經成為持續幾年食用保健品的資深養生大師。
要說年輕人的養生保健有多瘋狂,那你可以看一下周圍90后的桌子,總能看到一兩種保健食品,或者一兩樣保健品;聽聽他們常談論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失眠、肥胖、脫發、焦慮,還有窮。但是他們在買保健品時,絲毫不手軟,還會安利給身邊人。
如果非要把年輕人的養生程度分為幾個階段的話,大概是:
初級階段:保溫杯、枸杞、黑芝麻糊、紅棗
中級階段:泡腳桶、營養液、蛋白粉、酵素、葡萄籽
深度階段:飯可以不吃,保健品不能少
只要你說出一種保健品,這些資深人士基本都能指出其作用和性價比。
聽起來似乎很夸張,但是曾經勸老人不要購買保健品的那群90后,已經成為支撐保健品行業的“中流砥柱”。
盤點一下,你有多少可以稱之為保健品的食品、用品?
●
保健品到底有沒有效?
無論買或不買,你一定問過這個問題。
選擇買,大概覺得補進去總不會吃壞;一種也沒買過的,基本是鳳毛麟角。畢竟年輕人都是“寧可信其有不信其無”。
更何況,一般賣保健品的都會說,吃一段時間是看不出來效果的,需要堅持五年、十年,你就會發現比同齡人更年輕。
通常我們說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藥品、保健化妝品以及保健用品。一般消費者并不會特意區分它們,但是實際上只有保健食品有正規的名稱和標準,就是包裝上的“藍帽子”。這也就造成多數保健品處于監管混亂的狀態。
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植物萃取物等在內的人體所需元素,在醫學和營養學上的正規名稱叫“膳食補充劑”。
作為膳食補充,保健品對人體機能調節是有一定功效的。但是市場上出現的各種未經審批注冊,沒有保健食品標志的產品,其功效性需要證實。不僅如此,某些保健食品經檢測并不含有標簽所說的成分。
●
如何正確看待保健品的市場發展?
伴隨著消費者對保健養生的關注,不僅僅是保健品購買人群的年輕化,近幾年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但是由于保健品概念廣泛,功效性并沒有臨床試驗,且大健康需求的旺盛下,虛假宣傳屢禁不止。國外代購、新概念保健,保健品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多方面,而對保健品的認知和普及并不理想。老年人被騙、年輕人沉迷各種大品牌,保健品五花八門,但是只有保健食品有正規的標識,消費者購買時真的是理性的嗎?
數據顯示至2019年,保健品市場規模已達2227億元。然而,我國大健康產業在GDP中的占比不到6%,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的12%~16%來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對于保健品市場的亂象也將會被整頓。
9月1日起,新政將保健品已從醫保藥品目錄中被剔除,此外包括滋補作用藥品、預防性疫苗、避孕藥等八類藥品不納入醫保。市場上不少營養保健產品的售價并不低,一些銷量靠前的口服類的營養產品單價均在200元以上,按摩器、泡腳桶等保健儀器,平均售價則在300元以上。對一部分人而言,保健品支出將成為一筆負擔,消費者購買保健品會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