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英格爾檢測 發布時間:2022-12-05
“就對全球醫藥R&D的貢獻而言,中國醫藥R&D已經從全球醫藥創新第三梯隊正式步入第二梯隊的陣營。”
顯然,這些執掌全球前20大制藥公司的老板們,對“中國+R&D”這兩個關鍵詞頗感興趣。羅氏制藥中國區總經理周弘直言,羅氏制藥總部對中國的期望不再只是銷售額的增長,而是希望在中國打造“第二個基因泰克”。賽諾菲全球執行副總裁、仿制藥和新興市場全球負責人夏立偉更是語重心長:單靠我們是無法成功的。對于賽諾菲來說,與中國當地人的合作已經成為一件越來越重要的事情;禮來制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對中國的新藥研發充滿期待,希望通過更多的合作實現“雙贏”。
但冷靜下來,中國進入全球醫藥研發第二梯隊的標志是什么?梯隊的躍升代表了什么?中國的醫學研發真的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嗎?看來事情沒那么簡單。
中國醫學創新進入全球醫學研發第二梯隊”。這一結論源于麥肯錫對中國及全球醫藥R&D的長期跟蹤觀察。按照麥肯錫的觀點,判斷一個國家在醫藥研發領域的創新貢獻,最值得參考的指標只有兩個,一是R&D上市前產品在全球的占比,也就是所謂的pipeline;第二,上市后的新藥數量占全球比例。
顯然,近兩年來,中國醫藥R&D勢力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麥肯錫的統計,醫藥R&D梯隊的劃分是基于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程度,比如第一梯隊一直是美國,這一點從未改變過,一個國家對全球醫藥R&D的貢獻在50%左右。第二梯隊是那些貢獻率在5%-12%的國家,第三梯隊是那些貢獻率在1%-5%的國家。
根據2016年麥肯錫報告,2016年之前的中國無疑處于第三梯隊。在那一年,中國對渠道市場的貢獻為4.1%,對新藥市場的貢獻為2.5%。最新統計顯示,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分別躍升至7.8%和4.6%。
這意味著,雖然與美國相比仍有明顯差距,但中國的醫療研發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趕上了日本和德國。以管道為例。2018年,日本的貢獻為6.9%,英國為7.4%,德國為4.9%,瑞士為6.2%,均小于中國的7.8%。
數字背后,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近年來,跨國藥企不斷加大在中國R&D中心的投入,包括與本土企業在特定品種上的戰略合作,如禮來與信達、禮來與和記黃埔的合作;還包括投入巨大的R&D中心的不斷建成,如2018年賽諾菲在蘇州建立的中國首個全球研究院,2019年諾和諾德中國R&D中心啟動的INNOVO項目。當然,由于各種因素,中國的一些R&D中心、R&D管道、R&D人員的裁撤,實際上會直接牽動每一個跨國公司總部的敏感神經。
另一個表現是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如CRO/CDMO產業的快速發展。興業證券數據顯示,中國CRO/CDMO產業的快速增長,足以說明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新藥研發中不可忽視的藥物研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