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1-10-26
2021年8月2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一則通告中顯示,赤峰市紅山區的一批葵花籽油,苯并[a]芘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檢驗結果為11.4μg/kg,但是,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規定,油脂及其制品中苯并[a]芘最大限量值為10μg/kg。
苯并[a]芘超標將影響人體健康。苯并(a)芘是一種突變原和致癌物質,從18世紀以來,便發現與許多癌癥有關。其在體內的代謝物二羥環氧苯并芘,產生致癌性的物質。
不過大家也不必太過擔憂,苯并(a)芘致癌需要足夠的量和足夠的時間,而且苯并(a)芘在人體內代謝速度較快,一般情況下不會形成累積。
食用油中為何會出現苯并(a)芘?
苯并(a)芘屬多環芳烴類環境污染物,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大氣、水和土壤等環境中均有存在。出現苯并(a)芘的原因較復雜,從原料至加工、儲存、運輸的各環節都可能產生污染。
從原料生長過程中來看,食用油中出現苯并(a)芘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油料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土壤、水和大氣中污染的多環芳烴,二是油料植物和微生物可合成微量多環芳烴。
而在加工環節,可能是生產中關鍵工藝控制不當。首先是粗加工環節,如油料原料受到污染。其次是精加工環節,一是高溫蒸炒加工時油料發生熱解或熱聚反應形成苯并(a)芘;二是油脂加工中受到設備中潤滑機油和不合格食品包裝材料等的污染;三是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添加助劑可能受到苯并(a)芘污染。
但是總結這些年不斷出現的食用油安全問題,除了原料因素外,目前看來,苯并(a)芘超標的主要原因還是企業生產工藝控制不嚴,比如部分小企業生產設備落后,生產過程操作不當,導致處理原料時溫度過高。
食用油“不合格”在哪?
食用油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日常監管中的重點食品。苯并(a)芘是食用油常見不合格指標。除此之外,酸價、過氧化值、黃曲霉毒素B1、苯并(a)芘、溶劑殘留,偶見鉛、抗氧化劑(TBHQ)等也是最常見的不合格指標。根據《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GB2716-2005),對這些常見的不合格指標進行的嚴格控制。
食用油過氧化值及酸價可判定食用油氧化變質的程度,這兩個指標都與食用油的儲藏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根據國家標準,食用植物油應將酸價限制在≤3mg/g,過氧化值≤0.25。
食用植物油溶劑殘留是指浸出法工藝制取的植物原油精煉后成品油中溶劑脫除不徹底所殘存的微量生產性溶劑。如果食用油中溶劑殘留量過高,長期接觸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有損害。
食用油是最容易氧化的食物之一,陽光照射、高溫都會加速食用油的氧化酸敗,不僅影響口感、還會損壞營養價值,產生對人體有害成分。因此,為了防止油脂氧化變質,延長產品的貨架期,油脂中會添加適宜的抗氧化劑。我國食用油中使用最多的抗氧化劑為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允許最高使用量為0.2g/mg。
食用油一般使用花生、玉米、小麥、豆類、堅果類、肉類生產,這些都容易遭到黃曲霉毒素的污染。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謝產物特曲霉也能產生黃曲霉毒素,產生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兩種代謝產物M1,M2。其中B1是最危險的致癌物。《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中規定,黃曲霉毒素B1在花生油中的最大限量為20μg/kg。大米其他食用油(油香油,菜籽油大豆,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最大限量是10ug/kg。
目前,我國油脂行業整體加工技術設備水平已經很成熟,一般情況下,只要生產商嚴格按專業規范及國家衛生標注來進行加工生產,其加工出來的成品食用油就能滿足國家關于食用油標準要求。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質量監督和管控機制,特別是對一些小作坊式食用油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在選擇食用油時選擇正規廠家、正規渠道。從營養均衡角度來說,可以輪換嘗試不同油品。